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今日一題

今日一題:
近日大宋國禿子等云:「悟道本來就是修行的目的」,如是言之,虛徒待悟。然則,此因不被佛光所照而作如是言也,只因 懶惰而蹉過參取真善知識也。古佛出世,當亦不得度脫。
註:懶惰的人喜歡用頭腦,畫餅充飢天馬行空,不必動手方便得很,幹嘛熬腿?諸法本空、諸行無常,你還不知道?參取真善知識就是盤腿、手結印、腰背挺直兀兀地坐。
2:今“還假悟否”之道取,非云無悟,非云悟有,亦非云悟從他方來,乃言“假否”。
3:若云“得悟“,則覺日常無悟,若謂“悟來”,則覺其悟日常在什麼處,若謂“與悟成一體”,則覺悟有初始。(雖不言如是,不得如是,然言悟之容儀時,則云“假悟”也。)
括弧內的譯文,為了各位容易瞭解,試改為:
所以不可用如上容易引起誤會的言辭(得悟、悟來、悟失、與悟成一體等言辭),而且雖然事實上也沒有這樣的事(有悟無悟),假如要表述所謂悟的真正實態時(超越有無的悟),只得說“還假悟否”

上文摘自道元禪師所著“大悟”,何燕生先生的中譯文。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洪師回答道友

我們說"身或心”(我們自己本身的存在),這文字上的描述,只能說到身心實體上的浪花而已。
祖師爺用盡方法欲直指身或心的實相,例如仰山所說的"現時人(徹悟的人)怎奈落第二頭何,或雪峰和玄沙間對於主觀客觀之間的微妙互換投機(藉此想直指心境之間動用的人體的實相),以古鏡與明鏡相對互照的深旨,雪峰的胡漢俱隱和玄沙的百雜碎去道取那不道取的。(請細讀正法眼藏的古鏡這一篇)身或心的實相不能單以思量或文字上的二分法說它有或無,何況是意根?
假如無法直接(主要由於不甘放棄深思熟慮去相信任何說法,愈是高度文化人愈是如此,)以非思量的,無所得無所悟的打坐直接體取或嚐到如淨道元禪師的上坐即佛現,當然就會有您的疑問。
禪宗常說的打成一片,其實只不過在日常生活中,不會太過於理想主觀,也不會太屈服於客觀或感官的誘惑或威脅,所謂莫打破、莫動著,這種身心永遠能在平靜中自然反應出來的動靜,唯藉打坐有以致之。

覓心都不可得,何況意根?斷後還會藕斷絲連嗎?這也是落花難上樹,破鏡不重照的密意。拉雜寫來頗覺不盡意,請寬恕。

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本來無一物

有念無念俱不計即"正念邪念都不計,如何是不計,阿誰不計,阿誰又是誰?覺是何物?入息不居諸蘊,出息不涉眾緣,是何意?修行須要那麼忙嗎?
入息不居諸蘊,出息不涉眾綠,不是叫你去做調息,不是叫你去修氣脈。這兩句話只告訴你,念念不偏於主觀,同時也不要隨著客觀對號入坐,做一個軟趴趴的無骨人。如何常時確實做到?蒲團上的()鼓聲綿綿不斷。若你問我,非得每天打鼓?我也跟你一樣,每天都得吃三餐,覺得怎麽這樣麻煩?
很誠懇地奉持正法,有疑即提出,這樣才對得起諸佛諸祖。何謂奉持正法?每日不忘打坐就是。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思量也是皮肉骨髓

我要鄭重地說:
佛法的核心部分“不是覺醒”。
覺醒是慮知念覺,是心的作用,但是大部分學佛者還不知慮知念覺同時也是心本身。

我以前也同樣把頓悟或單純的悟,誤以為禪宗的核心機要(英文禪的大師鈴木大拙,大部分密宗上師,甚之非洞流嫡傳的禪師們),後來才體取,如淨道元禪師所說的“大悟”或仰山所說的“還假悟否”的真意是什麼,迷悟應該怎麼說? 

自証三昧

“自証三昧”有下面幾句,供大家做參考:
1:佛佛祖祖之所正傳者,即是修証三昧也。謂或從知識,或從經卷也。(六祖說,“修証即不無,但不得染汙”。非正傳者可說都是染汙之修行)。
2:佛祖之大道,有自証自悟之調度,非正嫡之佛祖則不正傳,有嫡嫡相承之調度,非佛祖之骨髓則非正傳。(看到這一句,確實有所感,深怕同修道友魚目混珠,不明白我國禪宗之血脈。我稍早暗示哄堂大笑之密語,還是有人不知,誰來不覆藏?)
3:然則,聞自証自悟等之道,粗人則謂“不可傳授(受教)於師,當自學”。此大錯也!邪計自解之思量分別而無師承者,是西天之天然外道也。況乎聞自証之言,而計是積聚之五陰(這一點很重要,淨化三脈七輪之法很誘人),同小乘之自調也。不明辨小乘大乘之徒,多自稱是佛祖之兒孫,然則明眼人誰被瞞哉?

3:此佛儀者,雖言生知,然若非師承則不可體達,生知若尚非師,則不知不生知,不知不生不知。雖言生知,然佛之大道非可知(非自然可知),學而(後)可知也。

第二頭

道元說,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的想像中的我, 而今天的我、從昨天的我的立場看起來是第二人。這種從言語斷處講出來的話,真令我嘆為觀止。他以此譬喻,說明仰山所說的第二頭。

為了要讓各位比較容易讀通原文,我稍為加減了原譯如下:
一、“今還假悟道否”另譯為“今還假悟否”
二、然則痛惜入第二頭、則是成全第二頭也。另譯為;一方面覺得落在第二頭很可惜,其實也同時在提示本來就沒有第二頭這回事。
三、既是第二頭,則不于此上戴第一頭。另譯為;不是有了第二頭就(留有)第一頭。這裡道元用“留有”非常高明,他不說有也不說必有、應有,請各位仔細推敲看看,到底有什麼深意?“第二頭”就藏在這裡沒蹤跡。

如果“第二頭”弄明白了,應該也很容易解讀:認賊為子、認子為賊、認賊為賊、認子為子等四句到底何意
所以道元說迷也無端,悟也無端。很多自以為修禪甚或知禪者強調所謂悟(尤其用英文譯本學禪的人,開口閉口都喜歡說enlightened )。也有些人把宏智禪師常說的圓陀陀等認為是打坐中一片覺覺明明的境界而誤以為這就是所謂的悟境,這是很大的錯誤。道元禪師說此非得遇正傳佛法不容易自覺錯誤,其實不管誰打坐,包括佛佛祖祖每一坐都會有時順有時背,只要你盤褪手結印腰背挺直,當下就是悟。因為只有這樣身心才能得到平穩。兀兀地“坐本身”,自然會生起般若智慧,如此安住在最佳身心的狀態,此即所謂的涅槃極樂淨土。

今時人的意思是徹底於這一瞬間(真實)的人,也就是親證了真實的人,就是佛就是祖就是修行人,不是“理”邊的人,所以說又修又行,人行是人,非神怪。


關於“爭奈落第二頭何”這一則,中譯雲:不謂而今之我非昨日,亦非今日始。我把它另譯為:不是說昨日沒有悟今日纔開始有悟。這樣比較容易懂原文之意,補記如上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多處添些子 少處減些子

一般人認不清自己的真面目,所以有兩種錯誤:

1.認賊為子而不知認賊為賊',就是不知自己錯在那裡?總把心與境對立起來,不知心物(境)一如,不知心也不知物,只把慮知念覺當做心的作用,不知心即慮知念覺,迷於自心以致過於主觀,太相信自己思量中的認知作用,認為有無神佛或宇宙主宰等等(以為只有自己的見解纔對),不會冷靜地評估環境,夜郎自大,我行我素,所以當發現人生實際並那麽簡單時,才懂得認賊為賊,認錯為錯,這叫做大悟。多處添些子就是這種自我膨脹的樣子,反照到這個錯誤叫做大悟。

2.另外一種錯誤是認子為賊而不知認子為子,不知對是對,把正法認為是邪法,或屈服於客觀條件,認為自己帶原罪來,過於自悲自賤,以致走向唯物,沒有智慧重視心靈的重要,只會隨波逐流,今朝有酒今朝醉,陷在物慾橫流中虛度此生。所以說假如能認清真實的自己,認子為子叫做卻迷。

總而言之,大悟和卻迷都在說明認清自己真面目的二種面向。多處添些子,太傲慢太自我,少處減些子,太輕視自己卑躬屈膝,唯唯諾諾,軟骨動物。大家在色空等理上有很好的發揮,皆大歡喜。道元禪師則“就現實生活中的做人做事解說“還假悟否”的道理,如此平實,沒說有迷悟也沒有說沒有迷悟。看到這裡,各位應該更明白那一句很難懂的話,“了知有親曾過“卻迷”來的大悟”。由唯心的理想主義轉成唯物,再回轉過來走中道的人生大道,叫做真正遇到了大徹大悟的真實平常人曰佛。

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正法眼藏隨聞記】佛道以身得,非以心得

佛道以身得,非以心得,教家亦云以身得,但以身心一如之一如故,如此說,非真身得也。
見色明心,聞聲悟道等皆為身得之實證。
因此 ,捨心之念慮知見 ,一向只管打坐 ,則多少能親於道。 
專心坐禪,唯此一門為佛祖遞傳之正法也。 

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四諦

傳統的佛法,由於不少誤譯(得力於現代的梵文研究纔明白), 模糊了焦點,忽略了佛法的哲學基礎在於“行”。譬如四諦的解說和過去的說法不同。
苦諦說明唯心論帶來的限礙與荒謬 ,
集諦點出偏重於物質世界的危機,
滅諦說明超越唯心唯物的“行”的實際與重要,
以上三諦還是屬於理論,所以釋迦佛最後教我們實際修行的法門即道諦(只管打坐的奧妙,我一直再三具體地說要每日上坐,這樣無所得無所求(無用)的實際打坐,纔能在日常生活中,只管做商,只管做農等等),至於其他幾點與所謂傳統的佛教不同而且非常重要的佛祖機要,以後有機會再介紹。
其實在各種禪宗語錄尤其在道元禪師所著的正法眼藏裡都有雪中一枝梅的芬芳。當然也有不少道友已看到了“行”的佛道,只是XX的筆觸還是那麽利,或許要加點巧克力,石上栽花真要命。
密在那裡?六祖說,密在你那裡。阿難也說,密在衲衣底下。這是平實不過的大密,可惜人要花俏。
常打坐、多打坐,儘量不要用頭腦,我只有這個回答,其他文字上的解說無關緊要,只是幫助各位瞭解什麼是正確旳打坐而已。
常正確地打坐,無論何時何地自然會使你保持身心最佳的平衡狀態,這樣過日子纔叫做不虛度此生,埋頭於工作時還有什麽道、非道?這是最快樂的涅縏生活。情緒動了,表示你還是坐不夠。
空講“無我的道理”而不打坐的講經說法的人,害了太多想學佛的人。因為他們以為無我是要把自己空掉,結果怎麽努力都做不到,只好放棄學佛。
其實打坐會使你正覺有一個真實的自己(這個自己不是你用頭腦想出來的,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打坐還未熏出全身心等同宇宙味道的人,費盡力氣怎麽說都無宰羊)他不會違背宇宙間無始無終嚴然存在運行的大秩序,所以你會好好地珍惜此真正的自己,知道每天如何快樂地過著人纔能過的日子,所謂人行是人,那有那麽多八識九識等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