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不講道理的信心

信心不二之信,非能所之信。
深信不疑否?不是問你相信這個事或這個道理,那是頭腦的問題。
我是問:你有沒有不講道理,乖乖地去盤腿結手印挺直腰背,兀兀地坐?信心不二、不二信心,信心是正身端坐、正身端坐是不二。
心一境性的定,是隨處能做主亦即每一瞬間都能離五欲六蓋的煩惱,此非有出或入的定,佛的妙門即在此。正身端坐當下就是離五欲六蓋的具體現成 如此常習不斷,坐破娘生皮,自然在日常坐活中行佛行,脫落自在。

盤腿、手結印、挺直腰背當下即是脫離五欲(色聲香味觸上起的粘著 此由業障而生起)六蓋(貪瞋癡掉舉疑及無明等意根即思量起的煩惱)常習之後自然回頭換面都不離佛行,即是定即是佛,道元所傅曹洞宗的正門如是,非同臨濟等之待悟禪。易言之,隨時隨地離五欲六蓋之煩惱叫做定也就是正信,也就是佛,絕非一般所說的信佛或信上帝的信。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曰夢夜夢都同樣是夢

貪瞋癡等六蓋因分別了知的煩惱而起
五欲是對感覺器官眼耳鼻等五根生起的色聲香等起執著煩惱
白天不起五欲六蓋的煩惱
對於夢中的一切境界也一樣不會失控
不是說開悟的人不會做夢
很多修行人不容易瞭解對於色聲香味等感覺
譬如美醜香臭等起的五欲是什麼
修行成就者與一般人有何不同?
簡單地說,一般人所緣現的色香味等上面有不可抗拒的磁鐵般的力量(所謂萬劫以來的習氣)緊緊地吸住,無法自在。
這跟你思量分別起的貪瞋癡不同。
證得真實的修行人一樣會做夢,但他對於各種夢境,和他白天清醒時對這些色香味等不會失控,而能如鳥飛似鳥、人行似人。
當下遊化於日常生活的涅槃中,曰夢夜夢都同樣是夢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洪師隨聞記

學生:「因為在修行上有一些問題無法解決,所以想請老師指導一下....」
師:「問者不親。先不管問題是什麼。你覺得有什麼問題想要解決,所以才想來問老師對不對,那個覺得有問題的傢伙是什麼?
那個傢伙有可能也會有相反意見的時候呀。
六祖講的最好,本來無一物,一切都是這樣自然,那個把它認為是個問題,然後想去解決它的那個傢伙是什麼?問題是那個傢伙....。
我雖然這樣講,但你還是可以問(師笑)」

學生:「我覺得我有一個很大的罣礙,就是親人。我們都明白要修行、好好上坐才能解脫,但親人怎麼辦?我們要怎麼利益他們?」
師:「除非先自立了,否則很難利他。所以禪宗很特別的地方是,不先說利他,禪宗很強調要先自立。自立透澈了,利他自然行。
自立的力道不夠,你想要怎麼利他、教他們用什麼方便法很難,你不會用。所以我們說,證平等性智容易,證差別智難。
就像我們說平等與差別,平等就性,差別就是相,就像「參同契」,同就是平等,參就是差別。真的證到平等性智,證到一切空,真的證了,不是道理了解而已,
證到平等性智後,才能隨機應變,對著很相信你的、不相信你的、反駁你的、有的聰明一點的、有的笨一點的....,一機一境都不同,就可以像趙洲禪師一樣,講這樣講那樣。
所以你自立都無法透澈了,不要想要利他。有那個念頭不錯,心是很好,菩提心,但要能真正能利他,還是要澈底的自立,就是澈底的證到空性、平等性智。
證到平等性智後,才能隨機應變,過去祖師爺接引的手法也都不同,嚴格的程度也不太一樣。
我的個性是比較喜歡放任,知道對方不能接受,就笑笑就好,不要硬講,硬講的話,對方又在腦子裡轉、在推理上用功,沒什麼幫忙。
說實在的,佛法的核心是慈悲心,學佛很了很多,還不如心地柔軟一點、善良一點、多為別人著想一點。」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坐破娘生皮

一般認為知有兩種,一是思考記憶的腦力,一是知色相知聲音等使用眼耳鼻舌身(皮膚)等感覺器官等的知。除此以外的知, 未曾夢見過。
所以當聽到有所謂宏智、如淨、道元等所云的「不觸事而知」的“知”時,就容易以己見之知為知,自己中毒而竊喜。
不觸事而知的知,不是思考的知,不是見色聞聲的五官的知,也不是如風性常住遍滿宇宙的遍知,更不是自知你知他知的局量的自知,道元只好以不道取而道:明頭來明頭打、暗頭来暗頭打。換句話說,「坐破娘生皮也」。
我再来多囉唆一下, 「坐破娘生皮」是要我們徹底只管打坐,自然毫不費力地可以使這一娘生的皮肉之軀,不給久遠積成的善惡習氣所奴使,能隨處做主,做為一個主中主的主人公。「不觸事而知」的知,以為是平常所使用的知,就這樣害死了未聞佛正法的人。
佛法只是要每一個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最好的方法是只管打坐,消除五欲六蓋,非開口閉口說東道西。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坐禪箴——遞代相傳的坐禪真意

坐禪箴——遞代相傳的坐禪真意

         日本國 曹洞宗 道元禪師  
洪文亮老師  講述
吳政達  整理

原文:
正法眼藏第十二坐禪箴——道元禪師提唱

藥山弘道大師坐次。有僧問:兀兀地思量什麼?師云:思量箇不思量底。僧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師云:非思量。

道元禪師提唱摘譯

要親證大師之道如是,必須兀坐。兀坐之法,不可誤傳,佛道所嫡傳,正指此兀坐。兀兀地之思量,雖有多種,藥山所云,僅為其中之一;所謂思量箇不思量底。思量有皮肉骨髓之思量,不思量亦有皮肉骨髓之不思量。

僧問:不思量底如何思量?毫無疑問,不思量底本自亙古亙今,何須今時再予以思量?兀兀地當處,難道無有思量?虛凝明寂之兀兀地,為何無法親證?除非一個人太蠢,否則該有問取兀兀地之力量去審思。

大師曰:非思量。雖然無始以來未曾偏離非思量,但要親證此田地,則又非思量不可。森羅萬象皆屬非思量,但諸性相各異。兀兀地雖顯有自我,卻非唯指思量而已,故庭前柏樹子亦然。虛明自照之兀兀地,如何思量?

因此,兀兀地,非佛量法量悟量解量,從釋迦牟尼佛單傳至藥山,已歷三十六代。如此正傳者乃是思量箇不思量底。

然而,近來有愚者杜撰曰:功夫坐禪得胸襟無事了,便是平穩地也。此種見解不及小乘行者,更不如人天乘,如何能說是佛弟子?現在在大宋國,恁麼做功夫者甚眾,祖道之荒蕪,實可悲可歎!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禪宗的無我相與小乘的無我相有何不同?




「曹洞宗 如淨禪師開示」

堂頭和尚或時示云。羅漢支佛之坐禪。雖不著味。闕大悲。
故不同佛祖大悲為先。誓度一切?生之坐禪也。
西天外道亦坐禪也。雖然外道坐禪必有三患。謂著味。謂邪見。謂憍慢。所以永異佛祖坐禪也。
又聲聞中亦有坐禪。雖然聲聞慈悲乃薄。於諸法中不以利智普通諸法實相。獨善自身。斷諸佛種。所以永異佛祖坐禪也。
謂。佛祖坐禪。從初發心。願集一切諸佛法。故於坐禪中。不忘?生。不捨?生。乃至?蟲常給慈念。誓願濟度。所有功德。?向一切。是故佛祖常在欲界。坐禪辨道。
於欲界中。唯瞻部洲。最勝因緣。世世修諸功德。得心柔?也。
道元拜白。作麼生是得心柔?。
堂頭和尚慈誨云。辨肯佛佛祖祖身心脫落。乃柔?心也。喚這箇作佛祖心印也。
道元禮拜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