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活出當下 ~井上哲玄
《信心銘玄旨》(洪文亮醫師著)代序井上哲玄
(井上哲玄:日本曹洞宗龍泉寺住持)
每一個人都確實地活出當下,無疑的每個人都是如此。
所謂當下,沒有前後。 沒有前後的當下活動,不存在一物。 這樣的情形,就是真正地活於當下的我們之真相。
如此一切沒有前後的、沒有自他的、直通的活動,即是人與物的本性。 這麼和平安靜的生活,存在於何處呢? 存在於非人為的造作,亦即我們稱為「道」的地方。
那麼,讓我們藉用各位所具備的六根來談談它吧。 眼映色,耳聞聲,鼻聞香,舌嚐味,身體感覺熱寒,這就是所謂的五官,再加上意的活動,我們稱之為六官或六根。
六根中無論哪一根,都只是那個時候那樣的動、活動。 眼與物,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體與觸覺等等稱作器官的道具,與環境有必然性的動。 心的動也是一樣,雖然不知,只是出現、消失,消失、出現著,不是任何人所造作的,只是必然的那個時候的動,全然非人為的動。 那被認為沒有什麼的、太過當然的動,就是當下各位的樣子。 一切就只是這樣,沒有別的。 那是問題、不安、矛盾都不可能發生的狀態。
那麼為什麼會有問題、不安和矛盾呢? 好好地想想看。 眼映物,耳聞聲,鼻聞香,舌嚐味,身體的觸覺,一個個浮上心頭之念,不論哪一種,在那個時候的那個樣子,都只是其自身而已。 但是,並不因此就結束了。 因為放不下那些事,又把它提上來,雖然提上來了,但是生活中大部分的事,在那個時刻的那個活動雖然已經結束,然而卻還是提上來一部份掛念的事。 但是所提上來的事,早已經沒有了! 以人的念提上來,只是想著它一直存在而已。 但是事實與人的念全然無關。 所謂實相即是無相,人的念就是實際生活的殘渣,只能知道自己在幻中如何打交道的情形。
所謂念,念在動的時候,念是沒有自性的,只是有而無而已。 就只是那樣的動,我們稱之為無念。
所謂無念,不是要去消除思念。 為了自我的方便而使用念是錯誤的。 按照公的活動自體(無我的動)那樣的動,我們稱之無念。 念上加念,會成為私的活動,這樣就會產生不安和問題,引起苦惱與矛盾。 所謂人的念的生活就是那樣一回事。 有一首道歌那麼寫著:「任由心的想法來苦了身子,啊!我的心呀!」
那麼我現在在各位的面前拿出扇子給各位看。 「已經沒有了」,一邊說著一邊放在各位看不到的桌子下面。 一聽到「扇子在哪裡啊?」各位一定會回答「在桌子下面。」再問「那是剛才看到的東西現在沒有了嗎?」會回答「是啊!」,「所以現在沒有了吧? 」會斜著頭回答「是。」真的是現在沒有了。 真的現在沒有這件事,卻無法領受。
眼睛和物的互動在哪裡? 不是真正的活於當下,而是過著思考的生活的證據,即再於執著扇子而追尋它這一點上。 已經沒有的東西,一直想著還有,以思想來看事物,就沒有辦法了解真相了! 就是有那麼一回事。 任從眼睛的動,是絕對不會騙人的。 讓眼睛提出答案就可以。 因為是各位自己的狀況,所以請各位好好地看看。
又如果問到「這是什麼顏色?」會有很多種回答吧! 但是眼睛什麼都不說。 眼睛只是照實看,不會說紅色或是朱色這樣的話,只是照實看著。 因此,眼睛看的時候,誰也沒有困難。 我請你回答顏色時,就不是如實的那個樣子了,而是動起頭腦思考著。 用頭腦思考、想像時,就會把那個東西的實際的樣子,以自己到今天為止所學到的知識,找出比較接近實際樣子的話來回答,但是無法正確說清楚那個顏色的實際樣子。 所以由別人的意見,心會動搖煩惱起來。 我們只是用眼睛看時,因為只是照實的看,不會有辛苦、錯誤。 能夠看與其顏色一點都沒有差錯的顏色,然而開始使用頭腦時,這樣的活動會消失。
眼睛好在先前所映照的東西都不留痕跡。 任何時候只有當下的活動。 看的時候確實有,再看下一個東西的時候,先前的就消失了,雖然沒有了,但是東西出現必然會看到。 眼睛是有而無的無限活動體,亦即《般若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樣子。
聽人在說話的時候,只是有說話的那個樣子必然的動。 受教於那樣的事是很重要的。 無趣啦,我的話是這樣啦,或者有時會生氣等等,有很多這樣的事,但是問起誰會成為那樣的狀態時,當然不是對方,而是那樣說的自己本人。 在那個場合,我以自己的想法在聽話,我執著於耳朵聽到的話。 有必要受教於全身成為耳朵活動的耳自體的無我的活動。 這樣做的時候,會見到脫離思考方法活動的自己。
例如被罵「混蛋」,只是那樣而已。 嬰兒時期,還沒有會用思考分辨事物以前,只是照自己的真相的那個樣子活著,所以雖然被罵混蛋,或被斥責挨打,也只是有那樣子一回事而已。 所以沒有苦惱,只有那樣的活動而已。 自由而平和。 大人也是過同樣的生活,為何卻不是如此呢? 因為見到講話的人,一直執著它的話放不下,動起情感,以思考來處理,而產生苦惱、發生爭執。
耳朵也是好在耳自體只有那時的那樣的活動,一切都不留,不可能留下。 耳朵也好,聲音也好,不論哪一方都沒有固定的樣子,以毫無固定的那個樣子,無意地自由活動著。 當下誰都如此。 那樣的活動被稱作因果。 受教於那樣的耳自體的無我的活動,能自己修證自己,不需要藉助神佛或其它的力量,這樣偉大的教導就是佛的教導。
鼻子也一樣。 梅花的香味、菊花的香味,洗手間的臭味,無論聞道任何味道鼻子都沒有怨言,只是有那麼一回事而已。 不是分不出好的或不好的香味。 動起善惡的念,問題就產生了。 動起思考並跟著下去的話,就不能了解原來的樣子了。 確實那樣存在,但卻會迷失掉。 因為在念上加念,所以產生影子。 在當下以外,好像有真實的東西而向當下以外去尋求。
緣心止了,就會領悟一切動本自不動。 明了卻不動心,因為不動的緣故,就能好好地見到當下的動的樣子。 鼻子聞味道,完全不需要人力,僅有味道,連自己的存在都消失。 有沒有觀察這樣活動的鼻子的動呢? 在每天的生活中,與人的好惡無關的動,是未曾被任何人教過的、不可思議的有趣的動呀!
舌頭是知味道的功能,食物進去口內就必然有那樣的味道。 雖然不知道料理的名稱,或是使用何種調味料,不是知道那些名稱才會有那樣的味道。 入口必定有那樣的味道,舌頭本身就是無我的證據,是具備無私的功能的道具。
身體觸到火就是觸到火的樣子,觸到冰就是觸到冰的樣子,只是有。 知道熱或冷以前的作用,在人的念以前就有的事,就是當下的樣子。 不是因為知道熱才有熱,這一點非常重要! 一定要以自己的身體當作實驗台來學習。
意具有知道眼耳鼻舌身意五官必然的動的功能,又有從內面產生的種種雜多的動。 雖然不是誰使它這樣動,卻還是有那樣的事。 只是出來的事物出來了,動起來的事動起來了,就馬上把它視為雜念。 所謂雜念,是自己任意的想過頭了。 雜念也好、妄想也好,是因為懂這些名詞,出現時立刻那樣想,立刻那樣想就叫做雜念、妄想、多餘,不是這樣! 因為發生的事物還不是善或惡,所以沒有善惡的問題,會掛意的是出現以後。 因為出現以後就看到了,因為看到了,就想還是不要出現比較好,或是沒有比較好。 這是因為持有許多被教導的觀念的緣故。 其實不是這樣。 一個一個不論何事、不論如何出現,只是出現又消失的當下實相! 那些不是善或惡,這就是真相。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總稱),人的功能之全部,不是善或惡的動。 人立了自己,以自己的方便來處理事情,因而產生了問題。 因此真正放任六根機能原來的必然的動,是非常重要的。 這就是活於當下的實證。
我這樣說,有人會以為佛教與禪的看法原來是這樣,我不是要教各位想法或看法,而是各位自身當下的生活就是這樣子了。 請不要把佛道或禪當作觀念上的遊戲。
又,無論用什麼樣的想法來生活,是沒有用的。 那是以人的見解所決定的、所做的事,與事實有很大的決定性的差異。
造作啦、訓練啦,需要用很大的心力,停下來不做的話,必定回歸徒勞無功的結果。 非造作、非訓練的、天然的、必然的存在,在那裡是沒有力量和距離的、直通的道。 這個東西(身體)是不需要訓練的存在。
沒有觀察過這樣子的自己本身,也沒有聽過那樣的話,因不知之故而為了在此世最愛的自己,自己的方便啦、立場啦,或者尊重面子,把人的任性,動不動視為人權來重視。 所以人際關係、親子關係、婆媳關係,師生關係等等,到處發生問題。 而苦惱是人類的,尤其是現代人的普遍情形。 既然知道在此世中最疼愛的是自己,為何要折磨最疼愛的自己呢? 一切的煩惱和問題都不是對方的事,而是自己本身的狀態。 自己本身內部的葛藤,應該曉得其責任百分之百在於自己。
那麼自己自身的問題怎麼做才能解決? 誰會幫忙解決呢? 自己不解決,誰能夠解決呢? 根據直到目前講過的話,要自己解決的話,怎麼做才可以呢? 我想各位已經有相當的了解。 那麼請看以下婆羅門與阿難關於「解脫是否可能」的問答。
婆羅門:「汝為何目的於佛處修行?」
阿難:「我為斷而修行。」
婆羅門:「要斷何事?」
阿難:「要斷愛。」
婆羅門:「如何斷愛?」
阿難:「依欲(聖求)斷愛。」
婆羅門:「欲之心是否無邊際?」
阿難:「有邊際。」
婆羅門:「那麼怎麼曉得呢?」
阿難:「你去精舍(寺)以前先有想去的慾吧?」
婆羅門:「是呀!」
阿難:「那麼到了精舍之後,想去的慾不是消失了嗎?」
婆羅門:「是呀!」
阿難:「正好跟那一樣,追尋一乘道(最高的教導)的人,斷愛得般若(悟)時,欲會消失。因為欲是有邊際的,所以一切都由此心而進行。 」
由上可知,人人都有知道真相的慾求。 因此之故,自己會清楚自己的慾求已止,而毫無疑問、徹底安心。 因此能讓六根機能按照其機能本身開放出來,隨其自身本來的樣子去動。
無論怎樣改變想法或思考的方法,都是人為的、人類的造作,只是一時的安慰而已,那樣做的話是沒完沒了的。
六根必然的動,是誰都不能使喚的存在,是不須勞力、不須任何幫忙的自在的活動。 這些活動或活於當下,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是離開人的見解的動。 有人的見解死掉這一回事。 有忘了自己這回事。 那樣的自覺確實有。
有這樣的自覺才能獲救。 而今每一個人的狀況,如同開頭所說的,無關乎有沒有自覺,確實都是當下的樣子。 知道或不知道都沒有關係,只要自覺。
「思念過去,把未來拉到此處,使現在成為常暗。」有這樣一首道歌。 請各位重視當下,要救自己或是苦自己,都是各位自身。
謹以此文為洪文亮醫師大作《信心銘玄旨》代序。
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洪文亮老師只管打坐禪修規則
(把定宗風乃禪和子本分事,請確認能遵守規定才報名參加。)
全程參與禪修活動,未經同意不得半途離開。
團體生活應尊重他人,依主辦單位安排活動。
禪修活動期間,應拒絕任何訪客拜訪、參觀。
維持環境之乾淨清潔,保持坐墊及蒲團整齊。
依所安排之課表作息及活動,確實遵守為之。
依排定座位準時上下坐,未經同意不得變換。
上坐期間應避免任意離開座位,禁自行行香。
上坐期間亦應避免自行放腿而影響同參打坐。
打坐期間(第一柱香至最後一柱香期間,含早午晚餐)
全面禁語,若需溝通,以紙條為之。
打坐期間禁講手機,若必要,請至房內使用。
打坐期間避免一切互動及招呼,專注於修證。
放參後以靜語活動,不可喧鬧吵雜影響他人。
說明:
一、參加者若違反上述相關規定,屢勸不聽者,爾後禪修活動將不接受報名。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達摩血脈論 2007/11/03 台中(終)
補充內容:
無門關 非風非幡
六祖因風颺剎幡。有二僧對論。一云幡動。一云風動。往復曾未契理。
祖云。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二僧悚然
無門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不是心動。甚處見祖師。若向者裏見得親切。方知二僧買鐵得金。祖師忍俊不禁一場漏逗
頌曰 風幡心動 一狀領過 只知開口 不覺話墮
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洪文亮老師簡介
「必修系列」:精選的幾堂核心課程。初接觸洪師的道友,請務必先反覆參究必修課程中這幾篇課程,並實際上坐驗證,方能站穩腳。
(本文經洪師同意後發表)
洪文亮,1933年生,台灣雲林縣人,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高雄醫學院外科醫師,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外科主治醫師,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法醫。
洪師小時候喜歡看著大自然的變化,最喜歡看雨。小的時候只要一遇到下雨天,就喜歡撐著傘,自己一個人在雨中走。
對於洪師最大的啟發是在九歲的時候,一次走在鄉間小路,看見路邊土地公廟前香火的煙,忽然觸到心意識未起的那邊事。「奇怪!怎麼會有兩個我?」
心中突然產生了深刻的震撼及疑惑。這個真實又深刻的震撼伴隨而來的疑惑,不知道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更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自從那天回家後,洪師鬱鬱寡歡,不吃不喝,數日間明顯消瘦許多,父親還特地從遠地趕回家探視。
從此之後,洪師便剛始到處尋找答案。在求學期間,第一次接觸到物理化學時,心想:「這個可能可以找到答案!」,結果失望了。
後來也曾投入五術、心理學、哲 學、科學...等等的研究,結果皆大失所望,仍然無法解決小時候那真實又深刻的疑惑。
某天有位朋友送他一本南懷謹老師的「禪海蠡測」一書,本來洪師不在意的放在一旁,直到有天在休息時間把它拿起來翻閱,才發現這個似乎可以找到答案,於是透過友人介紹,開始跟隨著南懷謹老師學習,潛心投入修證之中。
南老對於洪師相當信任,洪師也常態性地幫忙南老講課、帶禪修。
民國73年前後,洪師就承南老師之命,在台北的十方禪林道場講法。
南老離開台灣以後,洪師風塵僕僕,往來於美國、台灣、香港之間,為傳揚佛法,在行醫之餘貢獻自己的心力。
到民國82年,雞足山之行朝晉迦葉尊者後,在南老的一聲令下,將賴以為業的診所結束掉,專志弘法。
民國84年,在另一個機緣下,洪師在美國和「南開諾布」仁波切見了面。仁波切見到洪師非常高興,立刻邀請洪師到仁波切在美國的道場,並且將大圓滿法傳給洪師,並在洪師離開的時候,仁波切把所有密法的法本都交給洪師帶回台灣。
洪師在修證佛法期間,對於很多修法,諸如白骨觀、火大觀、風大觀..等等,都有許多相應的境界現前,雖然如此,這些成就卻跟小時候的疑惑似乎是兩回事。對於解決內心深層微妙的疑惑,似乎幫不上什麼忙。所以不管是誰為洪師認可,洪師對自己始終仍然無法自肯。
曾經有位學生問洪師:「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悟道時,他說一切大地有情也與他同時成道。這樣我們現在應該也是成道了才對?這是什麼意思?」之後這個問題也一直掛在洪師心上。
直到一次洪師應邀到日本,與日本曹洞宗正脈嫡傳 原田雪溪禪師見面,洪師與原田禪師獨參了兩個小時,一見明星之一大事因緣出世,與原田禪師兩人互相印可。
洪師離開的時候,原田禪師目送洪師離開,一直到洪師走到山腳回頭看時,原田禪師仍站在半山腰上望著他。
<<台中講座>> 時間:每個月第二個週六,下午3:00至4:30
地點:台中市中台路360號 [正法眼藏只管打坐禪院]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
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
2007年9月13日 星期四
2007年10月禪修注意事項
Ø 禪堂裏全程禁語
Ø 準時上坐
Ø 盡量避免自行放腿
Ø 禁止打坐時自行離開坐位或行香
Ø 保持坐墊和蒲團整齊
Ø 進入室內時,請將鞋子排好
Ø 如有問題請教老師,請交上紙條
Ø 請勿打擾夜坐之道友
Ø 夜坐之道友,請於24:00務必開枕,以免影響隔日精神。
禪修課程表 | |
6.00-6.45am | 第一支香 |
7.00-7.45am | 第二支香 |
8.00-9.00am | 早餐/休息 |
9.00-9.45am | 第三支香 |
10.00-10.45am | 第四支香 |
11.00-11.45am | 第五支香 |
12.00-2.00pm | 午餐/休息 |
2.00-2.45pm | 第六支香 |
3.00-3.45pm | 第七支香 |
4.00-4.45pm | 第八支香 |
5.00-5.45pm | 老師上堂 |
6.00-8.00pm | 晚餐/洗澡 |
8.00-8.45pm | 第九支香 |
9.00-12.00pm | 夜坐 |
12.00pm | 就寢 |
2007/10/14(日)中午禪修活動結束 |
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2007年8月15日 星期三
達摩血脈論-20070811台中
需完整內容者,請自上課地點洽詢。
初發心人神識總不定。若夢中頻見異境。輒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
不從外來。夢若見光明出現過於日輪。即餘習頓盡。法界性見。若有此事。
即是成道之因。唯可自知。不可向人說。或靜園林中。行住坐臥。眼見光明。
或大或小。莫與人說。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靜暗中。行住坐臥。
眼見光明。與晝無異。不得怪。並是自心欲明顯。或夜夢中。見星月分明。
亦自心諸緣欲息。亦不得向人說。夢若昏昏。猶如陰暗中行。
亦是自心煩惱障重。亦可自知。若見本性。不用讀經念佛。廣學多知無益。
神識轉昏。設教只為標心。若識心。何用看教。若從凡入聖。
即須息業養神隨分過日。若多嗔恚。令性轉與道相違。自賺無益。
聖人於生死中自在。出沒隱顯不定。一切業拘他不得。聖人破邪魔。
一切眾生但見本性。餘習頓滅。神識不昧。須是直下便會。只在如今。
欲真會道。莫執一切法。息業養神。餘習亦盡。自然明白。不假用功。
外道不會佛意。用功最多。違背聖意。終日區區念佛轉經。昏於神性。
不免輪迴。佛是閑人。何用區區廣求名利。後時何用。但不見性人。
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道。長坐不臥。廣學多聞。以為佛法。
2007年7月19日 星期四
是方便法?還是滿足私我的慾望?
根本的方向對了,才談得上「方便法」。
有些人一聽到禪宗、只管打坐、非思量、因果一如...,就搬出「哎呀!要視眾生根器而說法、要用眾生能接受的方便法...」等理由。
根本方向都不清楚,一開始就想抓著方便法,只是往滿足私我慾望的方向衝而已,最好是修了能有福報的、能消業障的、最好業績忽然變好、一切都變得很美好...。
有人會反問:「人家禪宗祖師爺是開悟的大師,那你們憑什麼學他們用這種方法?」
自家鼻孔自家牽,要你去摸自己鼻子,卻反問:「你的鼻子是真的還是假的?」
自己的鼻子不肯摸,只想抓著蘿蔔:「我的鼻子像這個尖尖的、但不是這種尖、有彈性的,但不是這種彈性....」
久習摸象,勿怪真龍。真龍是你自己,卻以為別人要給你真龍,然後懷疑別人給的是真是假。可笑可笑。
2007年7月10日 星期二
上堂云。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第一也。
每位學佛的人,都懂得說要無所求。但真正要令其毫無目的、毫無動機、無所悟、無所得地好好打坐,卻是相當困難。
「坐在那邊好無聊;為什麼要這樣坐;怎麼都不會進步;不如唸佛唸咒有加持、有佛菩薩保祐、還能證得神通、才有進步、雖然不是為了證神通....」
這些念頭一出來,還能談什麼無所求嗎?
佛法不是生活的調劑,莫自欺欺人。
2007年7月8日 星期日
古尊宿語錄卷第二 (摘錄)
問。如何是道。如何修行。
師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
問。諸方宗師相承。參禪學道如何。
師云。接引鈍根人語。未可依憑。
云。此既是接引鈍根人語。未審接上根人復說何法。
師云。若是上根人。何處更就他覓他。自己尚不可得。何況更別有法當情。不見教中云:法法何狀。
云。若如此。則都不要求覓也。
師云。若與麼。則省心力。
云。如是則渾成斷絕。不可是無也。
師云。阿誰教他無。他是阿誰。你擬覓他。云。既不許覓。何故又言莫斷他。
師云。若不覓即便休。誰教你斷。你見目前虛空作麼生斷他。
云。此法可得便同虛空否。
師云。虛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異。我暫如此說。你便向者裏生解。
云。應是不與人生解耶。
師云。我不曾障你。要且解屬於情。情生則智隔。
云。向者裏莫生情。是否。
師云。若不生情。阿誰道是。
問。纔向和尚處發言。為什麼便道話墮。
師云。汝自是不解語人。有什麼墮負。
問。向來如許多言說皆是抵敵語。未曾有實法指示於人。
師云。實法無顛倒。汝今問處自生顛倒。覓什麼實法。
云。既是問處自生顛倒。和尚答處如何。
師云。你且將物照面看。莫管他人。
又云。只如箇癡狗相似。見物動處便吠。風吹草木也不別。
又云。我此禪宗從上相承已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學道。
早是接引之詞。然道亦不可學。情存學者。
卻成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內外中間。
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說汝如今情量處為道。
情量若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無名字。
只為世人不識。迷在情中。所以諸佛出來說破此事。
恐你諸人不了。權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
故云得魚忘筌。身心自然。達道。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
沙門果者。從息慮而成。不從學得。汝如今將心求心。傍他家舍只擬學取。
有什麼得時。古人心利。纔聞一言。便乃絕學。
所以喚作絕學無為閑道人。今時人只欲得多知多解。
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
唯知多與兒酥乳喫。消與不消。都總不知。
三乘學道人皆是此樣。盡名食不消者。所謂知解不消。皆為毒藥。
盡向生滅中取。真如之中都無此事。
故云我王庫內無如是刀。 從前所有一切解處。盡須併卻令空。
即是空如來藏。如來藏者。更無纖塵可有。
即是破有法王出現世間。亦云。我於然燈佛所。無少法可得。
此語只為空。你情解知量但消融。表裏情盡。都無依執。
是無事人。三乘教網只是應機之藥。隨宜所說。臨時施設。
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
第一不得於一機一教邊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我此宗門不論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慮後。
問。從上來皆云即心是佛。未審即那箇心是佛。
師云。你有幾箇心。
云。為復即凡心是佛。即聖是佛。
師云。何處有凡聖心耶。
云。即今三乘中說有凡聖。和尚何得言無。
師云。三乘中分明向你道。凡聖心是妄。你今不解。
返執為有。將空作實。豈不是妄。妄故迷心。
汝但除卻凡情聖境。心外更無別佛。祖師西來。
直指一切人全體是佛。汝今不識。執凡執聖。向外馳騁。還自迷心。
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墮異趣。
無始已來不異今日。無有異法。故名成等正覺。
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
師云。覓什麼道理。纔有道理。便即心異。
云。前言無始已來不異今日。此理如何。
師云。只為覓故。汝自異他。汝若不覓。何處有異。
云。既是不異。何更用說即。
師云。汝若不認凡聖。阿誰向汝道即。
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你更擬向何處覓去。
問。妄能障自心。未審而今以何遣妄。
師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無根。只因分別而有。
你但於凡聖兩處情莫計念。自然無妄。更擬若為遣他。
都不得有纖毫依執。名為我捨兩臂必當得佛。
云。既無依執。當何相承。
師云。以心傳心。
云。若心相傳。云何言心亦無。
師云。不得一法。名為傳心。若了此心。即是無心無法。
云。若無心無法。云何名傳。
師云。汝聞道傳心。
將謂有可得也。所以祖師云。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此事若教會。何堪也。
問。只如目前虛空。可不是境。豈無指境見心乎。
師云。什麼心教汝向境上見。設汝見得。只是箇照境底心。如人以鏡照面。
縱然得見眉目分明。元來只是影像。何關汝事。
云。若不因照。何時得見。
師云。若也涉因。常須假物。
有什麼了時。汝不見他向汝道。撒手似君無一物。
徒勞謾說數千般。 云。他若識了。照亦無物耶。
師云。若是無物。 更何用照。你莫開眼[穴/(爿*臬)]語去。
上堂云。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第一也。
道人是無事人。實無許多般心。無事亦無。散去。
問。如何是世諦。
師云。說葛藤作什麼。本來清淨。何假言說問答。
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言語。
但莫著有為法。出言瞬目盡同無漏。如今末法。
向去多是學禪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
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
若不如是。他日盡被閻老子拷你在。 你但離卻有無諸法。
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
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路。
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淨法身。名為阿耨菩提。
若不會此意。縱你學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
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如此修行。當復何益。
故誌公云。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假饒你學得三賢.四果.十地滿心。也只是在凡聖內坐。
不見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勢力盡。箭還墜。
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為你不是與麼人。須要向古人建化門廣學知解。誌公云。
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
你如今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久久雖實。為你力量小。不能頓超。
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須得箇入處。自然會去。
為汝不能如是。須要將心學禪學道。佛法有什麼交涉。故云。
如來所說。皆為化人。如將黃葉為金。止小兒啼。
決定不實。若有實得。非我宗門下客。且與你本體有甚交涉。
故經云。實無少法可得名為阿耨菩提。
若也會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錯。本來清淨皎皎地。無方圓。
無大小。無長短等相。無漏無為。無迷無悟。了了見。
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
一切聖賢如電拂。一切不如心真實。法身從古至今與佛祖一般。
何處欠少一毫毛。既會如是意。大須努力。盡今生去。
出息不保入息。
問。六祖不會經書。何得傳衣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為教授師。講得三十二本經論。云何不傳衣。
師云。為他有心。是有為法。所修所證。
將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當時只是默契。
得密授如來甚深意。所以付法與他。汝不見道。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若會此意。
方名出家兒。方好修行。 若不信。
云何明上座走來大庾嶺頭尋六祖。六祖便問。汝來求何事。為求衣。為求法。
明上座云。不為衣來。但為法來。六祖云。
汝且暫時斂念。善惡都莫思量。明上座乃稟言。六祖云。不思善。
不思惡。正當與麼時。還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時面目來。
明上座於言下忽然默契。便禮拜云。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會中。枉用三十年功夫。
今日方知不是。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時。方知祖師西來。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在言說。 豈不見阿難問迦葉云。
世尊傳金襴外。別傳何法。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迦葉云。
倒卻門前剎竿著。此便是祖師之標牓也。
甚生阿難三十年為侍者。只為多聞智慧。被佛呵云。
汝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若不學道。滴水也難消。 夫出家人。
須知有從上來事分始得。且如四祖下牛頭。
橫說豎說。猶未知向上關捩子。有此眼目。方辯得邪正宗黨。
且當人事。宜不能體會得。但知學言語。
念向皮袋裏安著。到處稱我會禪。還替得汝生死麼。輕忽老宿。
入地獄如箭。我纔見汝入門來。便識得了也。還知麼。
急須努力。莫容易事。持片衣口食。空過一生。
明眼人笑汝。久後總被俗漢算將去在。宜自看遠近。
是阿誰面上事。若會即便會。若不會即散去。珍重。 問。
如何是西來意。師便打。 自餘施設皆被上機。
中下之流莫窺涯涘。唐大中年。終於本山。諡斷際禪師。塔曰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