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心銘

心銘


牛頭山初祖法融禪師。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薫錬。


往返無端追尋不見。一切莫作明寂自現。


前際如空知處迷宗。分明照境隨照冥蒙。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去來自爾胡假推窮。


生無生相生照一同。欲得心淨無心用功。


縱横無照最爲微妙。知法無知無知知要。


將心守靜猶未離病。生死忘懷即是本性。


至理無詮非解非纏。靈通應物常在目前。


目前無物無物宛然。不勞智鑒體自虚玄。


念起念滅前後無別。後念不生前念自絶。


三世無物無心無佛。衆生無心依無心出。


分別凡聖煩惱轉盛。計校乖常求眞背正。


雙泯對治湛然明淨。不須功巧守嬰兒行。


惺惺了知見網轉彌。寂寂無見暗室不移。


惺惺無妄寂寂明亮。萬象常眞森羅一相。


去來坐立一切莫執。決定無方誰爲出入。


無合無散不遲不疾。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心無異心不斷貪淫。性空自離任運浮沈。


非清非濁非淺非深。本來非古見在非今。


見在無住見在本心。本來不存本來即今。


菩提本有不須用守。煩惱本無不須用除。


靈知自照萬法歸如。無歸無受絶觀忘守。


四徳不生三身本有。六根對境分別非識。


一心無妄萬縁調直。心性本齊同居不攜。


無生順物隨處幽棲。覺由不覺即覺無覺。


得失兩邊誰論好惡。一切有爲本無造作。


知心不心無病無藥。迷時捨事悟罷非異。


本無可取今何用棄。謂有魔興言空象備。


莫滅凡情唯教息意。意無心滅心無行絶。


不用證空自然明徹。滅盡生死冥心入理。


開目見相心隨境起。心處無境境處無心。


將心滅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境隨心滅心隨境無。兩處不生寂靜虚明。


菩提影現心水常清。徳性如愚不立親疎。


寵辱不變不擇所居。諸縁頓息一切不憶。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頑嚚内心虚眞。


對境不動有力大人。無人無見無見常現。


通達一切未嘗不遍。思惟轉昏汨亂精魂。


將心止動轉止轉奔。萬法無所唯有一門。


不入不出非靜非喧。聲聞縁覺智不能論。


實無一物妙智獨存。本際虚沖非心所窮。


正覺無覺眞空不空。三世諸佛皆乘此宗。


此宗毫末沙界含容。一切莫顧安心無處。


無處安心虚明自露。寂靜不生放曠縱横。


所作無滯去住皆平。慧日寂寂定光明明。


照無相苑朗涅槃城。諸縁忘畢詮神定質。


不起法座安眠虚室。樂道恬然優遊眞實。


無爲無得依無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心若不生法無差互。知生無生現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詮悟。






自受用三昧


自受用三昧 道元禪師

住持佛法的諸佛諸祖,端坐在自受用三昧中,依此為修行證悟的正途。

所有徹悟的修行人,無不遵行這一法門。這是因為師徒之間,遞代直接正傳,秉持此真訣妙術之故。

即使只是一片刻中,如(修道)人能在身口意三業現出佛印,端坐於三昧,則盡法界即現佛印,盡虛空皆成證悟。

由是,諸佛如來增加本地之法樂,更顯佛道之莊嚴。

而十方法界、三途六道的眾生即時身心明淨,證得大解脫地,現出本來面目;諸法也都證會正覺,萬物也都動用佛身,當下超脫悟跡,端坐於菩提樹下,同轉至高無上的大法輪,開演究竟無為的甚深般若。

萬物的究竟平等無上正覺,更回歸到(坐禪人處),冥冥相資相通,能令坐禪人確然身心脫落,截斷從來雜穢知見思量,證會天然真實之佛法。

諸佛如來無數道場,助發佛事,廣被佛向上機,激揚佛向上法。此時十方世界之土地草木、牆壁瓦礫皆作佛事。

由是受此風水之利益者,皆被甚妙不可思議之諸佛教化冥冥資助,而顯悟覺。

分享此水火之妙用者,因皆周旋(即輾轉影響)本證(本來面目)的諸佛教化,是故與之同住同語者,亦無例外皆具無窮佛德,輾轉廣作,流通無盡、無間斷、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之佛法於一切法界之內外。

雖是如此,坐禪者本人所以對此毫無知覺,乃是由於他在靜中無為無作,直接證悟之故。

若依凡夫所思所念,分別修證(修行與證悟)為兩段,則修證二者皆成覺知對象。

如與覺知雜混,則非證則(註一)!蓋證則實非迷情所及之故。

心境在靜中雖有證入悟出,因屬自受用境界,故絲毫不動一塵,不破一相,而作廣大之佛事,甚深微妙之佛化。

此諸佛化導所及之處,草木土地皆放大光明,講說甚深妙法而無窮盡。

草木牆壁皆為凡聖含靈宣揚,凡聖含靈亦為草木牆壁暢演。

自覺、覺他之境界本來已具備證相而無缺,證則暢行不休。

因此,即使是一人一時之坐禪,亦與諸法冥冥相合,與諸時圓滿相通。

故在無盡法界之中,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之時,作辦常恆不斷的諸佛化導之事。不論誰在坐禪,皆是一等無別的同修同證。

不僅僅是坐禪修行之時,如同以撞木敲鐘,即有破空聲響,妙音綿綿不斷。

不僅是一人一時之坐禪,百人(喻遍法界中的萬事萬物)於其本來面目,同時顯現本來修行(修證一如),其量之深無以探測。

應知,即使十方無量恆河沙數的諸佛相互勉勵,窮其智慧推測一人坐禪之功德,仍無法探盡。

註一: 證則,即證悟公案本則或一切存在之根本理法.







普勸坐禪儀


                          普勸坐禪儀             日本曹洞宗道元禪師


(1)          原夫道本圓通,爭假修證?宗乘自在,何費工夫?況乎全體迥出塵埃兮,孰信拂拭之手段?大都不離當處兮,豈用修行之腳頭者乎?然而毫釐有差,天地懸隔,違順纔起,紛然失心!直饒誇會豐悟兮,獲瞥地之智通;得道明心兮,舉衝天之志氣!雖逍遙於入頭之邊量,幾虧闕於出身之活路。矧彼祇園之為生知兮,端坐六年之蹤跡可見;少林之傳心印兮,面壁九歲之聲名尚聞。古聖既然,今人盍辯?所以須休尋言逐語之解行,須學回光返照之退步。身心自然脫落,本來面目現前。欲得恁麼事,急務恁麼事!


(2)          夫參禪者,靜室宜焉,飲食節矣,放捨諸緣,休息萬事,不思善惡,莫管是非。停心意識之運轉,止念想觀之測量。莫圖作佛,豈拘坐臥乎?尋常坐處厚敷坐物,上用蒲團。或結跏趺坐,或半跏趺坐。謂結跏趺坐,先以右足安左腿上,左足安右腿上。半跏趺坐,但以左足壓右腿矣。寬繫衣帶可令整齊,次右手安左足上,左掌安右掌上。兩大拇指面相拄矣。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側右傾前躬後仰,要令耳與肩對,鼻與臍對。舌掛上齶,唇齒相著,目須常開,鼻息微通。身相既調,欠氣一息,左右搖振。兀兀坐定,思量箇不思量底。不思量底如何思量?非思量!此乃坐禪之要術也。所謂坐禪,非習禪也!唯是安樂之法門也,究盡菩提之修證也。公案現成,羅籠未到。若得此意,如龍得水,似虎靠山!當知正法自現前,昏散先撲落。


(3)          若從坐起,徐徐動身,安詳而起,不應卒暴。嘗觀超凡越聖,坐脫立亡,一任此力矣。況復掂指竿針鎚之轉機,舉拂拳棒喝之證契,未是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也,豈為神通修證之所能知也。可為聲色之外威儀,那非知見之前軌則者歟。然則不論上智下愚,莫簡利人鈍者,專一功夫正是辯道,修證自不染污,趣向更是平常者也。凡夫自界他方,西天東地等持佛印,一擅宗風,唯務打坐,被礙兀地。雖謂萬別千差,祇管參禪辯道。何拋卻自家之坐床,謾去來他國之塵境。若錯一步,當面蹉過。既得人身之機要,莫虛度光陰。倏忽便空,須臾即失。冀其參學高流,久習摸象,勿怪真龍。精進直指端的之道,尊貴絕學無為之人,合杳佛佛之菩提,嫡嗣祖祖之三昧。久為恁麼,須是恁麼。寶藏自開,受用如意。